后,用牛耕翻土曝晒。
同时做好选种,粟种用的是土方法防虫,用马尿浸泡三日,黍种用草木灰搅拌。
粮食必须要占作物空间的九成。
虽然李唯在这个秋天就已经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化学实验,但要得到最终有效的成果,需要至少六年。
在离开长安以前,他完成了广泛采集不同野生水稻品种,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。
雄性不育株是花药干瘪、不开裂的植株。
秋天来到朔丹以后,他就将疑似不育株与普通水稻套袋杂交,保留能结籽的植株作为保持系候选。
这一步需要一坤年。
从这个秋天起,连续三年验证不育特性稳定性。
如果顺利,到了第四年起,就要单独开设一片特区,建立三系田。
分区块种植不育系、保持系、恢复系,人工用羽毛、毛笔转移花粉辅助授粉。
还是那句话,如果顺利的话,经过第四年、第五年的观察,在第六年时杂交水稻大田试种就可以开始了。
选择抗倒伏、分蘖多的杂交后代,逐步扩大种植面积。
李唯今年还没过生辰,但按唐朝过了年就番一岁的算法,他今年也才十七。
他这一辈子也才能凑出两个六年。
六年好像很长。
但对于能够仅仅只用六年就能最理想的改良出高产的杂交水稻,六年的时间又极其的微不足道。
在改良水稻的时候,李唯也同样改良了粟米。(如今的粟种不是玉米是小米)
都说,南稻北粟。
粟米在很长一段时间,都是活跃在北方人餐桌上的主食。
就是现代,回推个五六十年,尤其是东北,老人们公认的‘好粮食’,还是兼具养胃健脾功效的粟米。
粟米的改良比水稻成功率更高。
根据算法,水稻改良通过他这种依赖天然不育株发现,其概率在万分之一。
而粟米,李唯却可以拍胸脯保证,二坤年见效。
第一年与第二年,选取穗大、抗病单株,人工套麻布隔离袋自花授粉,连续三代淘汰性状分离的植株。
第三年,将不同自交系相邻种植,比如高秆与矮秆、早熟与抗虫、耐寒与耐旱,人工去雄后杂交授粉。
第四年,对比杂交种与当地品种的产量、抗灾能力。
通过人工模拟旱灾、虫害等灾害即可。
第五年就可以保留最优杂交组合,反向改良自交系,将将杂交种与父本回交,增强特定性状。
如此粟米的迭代就完成了。
因为提高了数值,其产量也有了保障,且适应了多重严苛环境,给农耕提供了保障。
在栽培的时候,除去专业人做专业事以外,唯一需要注意的是,‘确保土地的贫瘠’。
这是在模拟现在杂交实验的逆境育种。
这两种改革其结果达不到现代杂交水稻的产值,但足以增产百分之五十甚至触摸到六十。
但李唯觉得这还不够。
肥力也是作物产量的关键。
第一,生物固氮,豆科绿肥轮作。
通过种植紫云英、苜蓿等豆科植物,盛花期翻压入土。
这是改进了《齐民要术》中的美田法。
第二,矿物补充,磷矿粉、钾长石粉施用。
辽宁建平磷矿、蒙古高原磷矿、中亚卡拉套磷矿(哈萨克斯坦卡拉套山脉),洛哥磷矿,由远及近,分量充足。
矿物补充需要的技术突破点在石臼与碾盘。
仅40目达不到研磨的需求,但问题不大李唯会出手的。
除此之外,磷矿还有替代法。
骨粉、鸟粪石、蚕沙、鱼鳞渣。
端看情况与地利。
就比如说今年,那一定是骨粉先行了。
第三,微生物菌剂,自制根瘤菌液。
采集豆科植物的根瘤,碎后与米汤混合发酵7天,播种时拌种。
微生物活性很难量化,但新种开发都需要五至六年,在这方面堆积大量的实验,并不是无法突破它的桎梏。
第四,免耕覆盖,秸秆还田+草木灰覆盖。
收割后留茬30厘米,铺撒秸秆并焚烧成灰,保留灰烬层抑制杂草。
第五,蚯蚓养殖,堆肥田放养环毛蚓。
在堆肥区引入野生蚯蚓,《酉阳杂俎》记载了‘地龙’药用,现在把它田用并无问题。
使蚯蚓定期翻堆促进分解。
最后也是第六,稻-鱼-鸭共生系统。
稻田开挖沟渠放养鲫鱼、麻鸭,鱼鸭排泄物直接肥田。
这一点是针对南方的,北方因为气候与种植作物原因暂时不予考虑。
但李唯准备先在大棚中模拟环境实验,直接把成熟的结论交给赋税重区江浙。
必须要分裂江南,但又怎么能不再给颗枣。
第45章 功高者死,李唐血统者死,贞观旧臣者死(4/5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